隨著蘋果(Apple)掀起全球瘋iPhone的熱潮,多點觸控也已漸漸成為手機等小尺寸顯示屏幕的標準功能。看準此一趨勢,各大液晶顯示(LCD)面板供應商不約而同地祭出整合策略,希望藉由一站式采購服務提供客戶更多價值。而近來話題正熱的電子紙,也有可能快速進入內嵌式觸控時代,從而引發(fā)新一波產業(yè)鏈秩序重整的浪潮。 內嵌趨勢擋不住
友達光電消費產品顯示器事業(yè)群系統(tǒng)技術處長謝曜任指出,在高科技領域,市場成熟帶動整合趨勢發(fā)展,幾乎可說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以觸控應用市場為例,自從iPhone掀起觸控熱潮至今,觸控技術在手機應用已相當成熟,絕大多數(shù)中階以上手機均已支援觸控功能。而隨著市場趨近成熟,客戶勢必尋求成本更低廉、導入更簡單的觸控面板方案。
事實上,LCD面板產業(yè)的各家供應商,多半已看出這個趨勢而早早展開研發(fā)布局。以友達為例,該公司投入內嵌式多點觸控面板研發(fā)迄今已有6年歷史。謝曜任表示,要把多點觸控技術整合到面板制程中絕非易事,以電容式觸控為例,為提升制程良率和避免LCD對電容觸控感應的干擾,友達在感應電極制程與薄膜電晶體(TFT)驅動技術上均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才得以在2009年將內嵌式電容觸控顯示面板推向商品化。
挑戰(zhàn)之所在,也就是商機之所在。友達成功突破量產技術門檻后,相關產品不僅在客戶端獲得極高評價,更已掌握多家一線手機大廠的訂單。因此,友達已展開下一步整合動作,目前與多家晶片供應商洽談LCD驅動晶片整合觸控功能的產品規(guī)格細節(jié)。謝曜任認為,隨著內嵌式觸控面板商品化,LCD驅動晶片整合觸控功能將是必然趨勢,唯有如此才能將整個觸控顯示方案的成本優(yōu)勢發(fā)揮到淋漓盡致。
除了LCD之外,在電子紙領域,友達也同樣認為內嵌式架構才是實作觸控功能的最佳解答。謝曜任指出,電子紙要在市場上獲得廣泛使用者認同,能否像傳統(tǒng)紙張般可手寫輸入絕對是一大關鍵。
目前市場上也已有多家電子書閱讀器制造商推出支援手寫輸入的產品,但這些產品不是成本過高,就是光學性能不佳。內嵌式觸控技術擁有更優(yōu)異的成本結構,且在透光度方面壓倒性勝過傳統(tǒng)電阻與投射電容式觸控膜,因此友達相當有信心地認為,內嵌式觸控將是電子紙顯示器最理想的觸控實作架構。
LCD/觸控晶片整合 可行性眾說紛紜
對半導體供應商而言,隨著多點觸控朝向內嵌架構發(fā)展,產品策略等亦須做出對應調整。整體來說,半導體供應商可能采行的策略,不外朝向硅智財(IP)授權與高階化兩大主軸發(fā)展。
意法半導體(ST)類比與感測元件技術行銷專案經理王嘉瑜認為,隨著多點觸控成為顯示面板的標準功能,若要將成本效益發(fā)揮到極致,將LCD控制/驅動晶片與多點觸控感應功能整合成單晶片絕對是一大趨勢。且在智慧型手機等小尺寸應用領域,由于感應節(jié)點數(shù)較少,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整合難度并不高。意法半導體先前就已經與幾家內嵌式觸控面板供應商展開接觸,為日后推出這類整合型產品預作準備。
不過王嘉瑜特別指出,由于面板產業(yè)是一個高度垂直整合的產業(yè),在這樣的產業(yè)生態(tài)下,許多面板大廠不是已收購LCD控制/驅動晶片供應商成為其子公司,就是與特定幾家供應商結盟,形成一個陣營化的供應鏈。因此,擁有電容式觸控技術的廠商,除了自推晶片解決方案外,也可以思考用IP授權的業(yè)務模式來搶攻這塊新市場。因為目前臺系LCD控制/驅動晶片供應商多半缺乏電容式觸控感測技術,若自行開發(fā)恐怕是緩不濟急,且相關專利早已握在國際大廠手中。與其冒著時間與踩到專利地雷的風險,外購IP顯然是比較合理的決策。意法半導體也不排斥用IP授權的方式來經營整合式晶片方案業(yè)務。
除了以成本導向思考外,也有些外商決定以效能為主要訴求,強調獨立解決方案存在的必要性。如愛特梅爾(Atmel)觸控技術高級總監(jiān)Jon Kianchian便認為,整合式解決方案固然在成本上有優(yōu)勢,但若考慮到感應靈敏度等效能問題,整合式方案的性價比優(yōu)勢就不見得那麼明顯了。因此,以高性能為主要訴求的獨立觸控感應晶片,仍有其存在的利基。
賽普拉斯(Cypress)使用者介面行銷總監(jiān)Trevor Davis則認為,將觸控功能整合到LCD控制晶片中是半導體發(fā)展的趨勢,但在未來兩三年內,整合元件要完全取代獨立晶片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對電容式觸控技術而言,LCD是一個相當棘手的應用環(huán)境,一方面氧化銦錫(ITO)玻璃的阻抗比金屬導線高得多,因此觸控感應的解析度相對較低;另一方面LCD屏幕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干擾源,因此觸控感應晶片必須要有很高的靈敏度馀域來對抗這些負面因素。整合型元件能否提供足夠的性能,目前看來不是很樂觀。 觸控薄膜 面臨被整合壓力
多點觸控內嵌化除了為晶片供應商帶來新的挑戰(zhàn)外,一度被投資法人力挺,甚至捧出臺股股王的觸控薄膜產業(yè)更是首當其衝,恐將面臨沉重的轉型壓力。根據資策會產業(yè)情報研究所發(fā)表的2009年橫濱平面顯示器展(FPD International 2009)觀展報告指出,今年各家顯示器與面板制造商所展示的觸控產品中,已有超過半數(shù)采用內嵌式設計。觸控薄膜恐將步上彩色濾光片(CF)后塵,相關供應商必須轉型,或與面板廠締結更深的伙伴關系。
根據資策會的分析,采用內嵌式架構的觸控面板產品比例已達56.8%,貼膜解決方案則為43.2%。其中內嵌式架構還可再細分成將觸控感應實作在液晶顯示(LCD)晶胞(Cell)內的In-Cell架構及實作在晶胞上方的On-Cell架構,兩者的比例分別為31.8%與25%。資策會預估,明年橫濱平面顯示器展上采用In-Cell架構的產品比例將提升到37%,On-Cell為29%。至于貼膜方案的比例則將萎縮至34%。
資策會資深產業(yè)分析師陳賜賢表示,在今年橫濱平面顯示器展上,觸控技術的應用高度集中在電子書閱讀器、個人導航裝置(PND)與手機三大領域,監(jiān)視器、資訊看板甚至筆記型電腦等中大屏幕的觸控產品反而比往年少。不過在本屆展會中,已可預見未來可攜式裝置將普遍內建4吋以上面板的趨勢。
陳賜賢認為,可攜式面板的尺寸放大,對觸控薄膜供應商而言并非正面發(fā)展。因為屏幕尺寸越大,觸控薄膜的成本比例也越高,這個趨勢會驅使面板廠商加速其內嵌式觸控面板的研發(fā)與商品化進度,以控制成本。事實上,類似的情節(jié)在彩色濾光片產業(yè)早已上演。目前一線面板制造商均已完成CF垂直整合,以有效控制顯示面板的成本。專業(yè)CF廠不是另尋新的應用利基,便是與面板廠合併。
除成本考量外,支援多點觸控成為中小尺寸面板標準規(guī)格,也讓面板廠商有不得不投入內嵌式多點觸控的壓力。陳賜賢認為,在產品規(guī)格日益雷同,價格競爭陷入白熱化的面板業(yè),提供一站式采購服務是許多供應商創(chuàng)造附加價值的策略之一。若客戶普遍尋求可支援多點觸控的面板解決方案,面板供應商勢必要有所回應,方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過謝曜任對于觸控薄膜供應商將因為內嵌式觸控面板興起而面臨壓力的說法,倒是持相對保留的態(tài)度。他認為,雖然友達的內嵌式觸控面板在成本結構與整合度方面確實有優(yōu)勢,但多點觸控不像中央處理器(CPU)或硬碟這類產品,可用幾項主要指標就斷定一項產品的好壞。事實上,目前多點觸控領域還沒有能夠通吃所有應用的技術。在不同應用產品領域,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優(yōu)勢,因此相關觸控薄膜供應商若能找到新利基,仍有大發(fā)利市的空間。
但也有業(yè)界人士認為,友達的說法只是謙遜之詞。因為若就市場現(xiàn)況來看,由于內嵌式觸控面板鎖定的手機應用,正是目前多點觸控薄膜供應商最大的獲利來源,若內嵌式觸控面板進一步普及,相關供應商轉型或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仍是勢在必行。
內嵌化效應值得關注
多點觸控內嵌化,成為顯示面板的標準功能,不僅是科技進展的一大突破,更會對相關晶片、觸控膜等零組件業(yè)者造成重大衝擊。有外商晶片業(yè)者主管便坦言,多點觸控內嵌到面板中是擋不住的趨勢,但面板業(yè)者習慣用自家人的解決方案,與模組業(yè)者喜歡多元供應商的心態(tài)完全不同。要如何跟面板廠發(fā)展更深的關系,甚至被面板廠當成自己人,恐將是相關業(yè)者最須思考的問題。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yè)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